工信部重拳出击!车企“自动驾驶”宣传乱象被叫停

当特斯拉的Autopilot、蔚来的NOP等“高阶辅助驾驶”功能屡屡因事故引发争议,消费者对车企宣传的“自动驾驶”信任度逐渐崩塌时,工信部的一纸新规终于为这场乱象按下刹车键。2025年2月28日,《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、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正式发布,直指车企夸大宣传、误导消费者的行业顽疾,明确要求“不得暗示驾驶辅助等同自动驾驶”。这场从营销话术到技术底线的整顿,能否终结“拿命试错”的行业乱局?


车企营销“擦边球”时代终结
《指南》的核心,是彻底划清“辅助驾驶”与“自动驾驶”的界限。文件强调,企业在命名、宣传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时,禁止使用任何暗示其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表述,例如“自动导航”“全自动驾驶”等误导性词汇,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系统的能力边界和驾驶责任。这意味着,此前部分车企通过模糊话术制造技术领先假象的“擦边球”行为将被严格禁止。

更深层的规范在于技术层面的强制要求。新规要求车辆系统必须设置严格的激活与退出机制:若驾驶员未规范使用(如长时间脱手方向盘、未响应警告),系统需立即启动风险减缓功能,强制停车或限制功能激活。例如,此前某些车主用矿泉水瓶欺骗方向盘传感器的漏洞,未来将被系统直接“封杀”。此外,泊车辅助功能也需具备障碍物检测与紧急制动能力,避免因误判引发碰撞。


为何此时“亮剑”?
新规的出台绝非偶然。近年来,智能驾驶技术从“卖点”逐渐演变为“风险点”。据统计,仅2021年某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便发生21起自动驾驶模式事故,平均每14.7万公里一次。更严峻的是,消费者因车企宣传产生认知偏差,将L2级辅助驾驶误认为“完全自动驾驶”,导致多起致命事故。某新势力车企内部人士坦言:“此前宣传过于激进,车主易被误导,最终酿成悲剧”。

工信部此次行动,不仅是对安全底线的捍卫,更是对行业“野蛮生长”的纠偏。文件同步强化了产品准入与召回管理,要求车企提交详细的系统测试报告,并将OTA升级纳入监管,防止企业通过软件更新掩盖缺陷。这一系列组合拳,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管理从“宽松试水”转向“刚性约束”。


争议与挑战并存
新规的落地或将引发行业阵痛。部分依赖“自动驾驶”标签营销的车企需彻底调整宣传策略,甚至面临用户信任危机。而技术层面,如何精准定义“误导性宣传”、平衡创新与安全,仍是难题。例如,系统强制介入的边界若过于严格,可能影响用户体验;若过于宽松,则无法根治滥用风险。

更大的争议在于,消费者是否愿意为“去泡沫化”的技术买单?当车企无法再用“自动驾驶”的噱头吸引眼球,市场竞争或将回归本质——谁能在安全框架内提供更可靠的驾驶体验,谁才能赢得未来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互动话题:你认为车企应如何平衡“技术创新”与“安全宣传”?当辅助驾驶功能被严格限制,你会更信任这类技术,还是选择完全自主操控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!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暂无相关文章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